轉錄 from http://itsour.pixnet.net/blog/post/44293789
採訪撰文:劉揚銘
圖片提供:添翼

創作歌手陳綺貞出散文集了,她書寫旅途的思索,回望台北的生活:書寫關於創作與追求 。
在作品的世界裡,她不想當偉大的人,希望傳達的是,如果能讓人心變得柔軟或勇敢, 也許
面對抉擇時,就會做出讓家人,愛人甚至社會受惠的決定。


Q:許多人對「陳綺貞」的認識是一位創作歌手,但您也舉辦攝影展,寫作出書,參與舞台劇
製作等,您何時開始有跨領域創作的想法呢?


這要從一段離奇的追星歷史開始說起。我18歲的時候因為一場爵士音樂會,開始迷戀一位鋼
琴家,我會去看她表演,去後台送花,找機會跟她聊天。當時不知道是迷戀他彈琴的自由,
還是他一頭閃亮長髮在彈琴時柔軟晃動帶給我自由的聯想,我總覺得能隨心所欲的彈奏樂器
是我的夢想。有一次我跟他說我想找他學琴,結果他把他的老師介紹給我。因此我認識了台
灣跨界音樂的大師 - 林少英老師,老師從不直接上課,反而要我先去看萊特的建築,康丁斯
基的畫,去故宮看汝窯,去陽明山看櫻花,去讀陳育虹的詩抖抖,我受她的啟發極大。


Q:看建築, 看畫, 讀詩, 這些和您的創作怎麼連結在一起?


當然如果沒有音樂技術的精進,只是看花看畫,也無法真的寫出一首像樣的歌,不過若建在
技術之上,體認到世界本來就是萬物共生,各種形式的交雜,創作者能從任何形式的藝術提
取創作的精神,眼前的世界會非常開闊。後來老師真的在我面前上課,彈奏Blue的哀歌,白
人搖滾,受印象派啟發的德布西等,我會強烈感受到一切都與我有關,這些本來就在我身體
裡等待被喚醒。


Q:從歌手成為作家,有什麼不同的感觸呢?


這個世代人人都是作家,攝影師,都是被注視的表演者。不同領域的表達已經不是問題,我
從歌手成為新手作家,好像也在期待之中。但我人仍然忐忑不安,擔心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
,在喜愛的作家面前,我仍是那樣的新,那樣瘦小,笨拙。不過這也是我真實的一面 ,我很
坦然地接受它。

我沒有Facebook, 沒有微博, 在人多的場合,我常常是唯一看著所有人低頭沈迷手機的人。這
種孤獨對我產生一些影響。除了舞台以外,我還是希望和這世界溝通,若有人願意讀我的書
,我的心等於收到無聲的讚吧!人會本能去尋找療癒自己的東西,也許孤獨是我的必需,擁
抱群體也是我的必需,這兩者才能讓我健康的生活,讓我的雙腳平衡,繼續往前走。


Q:您的新書叫做《不在他方》,命名的原因是什麼?


寫了旅行的意義之後,一直被問旅行的意義是什麼,我給了各式各樣的答案,直到後來寫了
《偶然與巧合》這首歌,發現我用另一首歌給了這陣子最適合自己的答案:旅行的意義不在
遠方,就是此時此地,不管你身在哪裡,此時此地就是答案。《不在他方》也許可以讓人接
受我用聲音以外的另一種陪伴。


Q:自己最喜歡書的哪一部份呢?


最喜歡啊,我現在最喜歡陳芳明老師和駱以軍幫我寫的序。哈哈。


Q:書中有許多您在異地旅行時回望故鄉的省思,您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還是很眷戀台北?


大學快畢業第一次出國去夏威夷和美西,陪我外婆去。我們倆的旅程很好笑,但超難玩。被
帶去買藥。買醜陋的紀念品加上看很糟糕的表演。且我外婆進了賭場兩天都沒出來,那次讓
我對出國這件事非常幻滅,心裡被刻上「還是台灣比較好玩」的概念。這些年常常旅行或演
出,但只要一回到桃園機場,熟悉的濕潤空氣馬上將我喚醒。旅行還是很美妙,但旅行後回
到家的那刻,也會知道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。


Q:作品裡也有許多關於恐懼與勇氣,愛與存在意義的描述,是什麼促使您思考這些主題?
想透過創作來表達哪些理念呢?


我不想寫出軍歌,愛國歌曲,或是教會孩子背出九九乘法的歌。也就是功能性太強,動機太
明顯的歌。但如果能讓一個人的心變得柔軟或勇敢,他也許在面對抉擇時,就會做出讓家人
,愛人甚至社會受惠的決定。我常常一早帶著耳機聽到一首也不知在唱什麼的歌,就燃起今
天我要好好過,開心過的念頭,那麼這世界又多一個開心,會善待別人的人。在作品的世界
,我沒有想要當偉大的人,若能傳達出一些善意就夠了。
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菲 的頭像

    My Life - 重要的小事

    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